城市环卫、医疗废物、农村厕所……今天的发布
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2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情况,一起来看——
——疫情情况——
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单日最高
4月11日,全国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97例,为疫情发生以来单日最高,提示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增大,给入境城市带来压力,各地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境外疫情输入的工作准备,进一步提升检测和救治能力。
——城市环卫——
加强对公交站点、商贸中心、交通枢纽等人群密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和消杀
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,生活垃圾的产生量、清运量大幅上升,目前大部分城市已与往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。
继续做好城市公共区域清扫保洁,加强对企业园区、公交站点、商贸中心、交通枢纽等人群密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和消杀。
继续严格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,及时收集、清运、处理,确保日产日清。
继续严格防止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,继续对废弃口罩的收集、清运实行分类分区域管理。
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,做好生活垃圾转运站、填埋场、焚烧厂等设施的运行管理,保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。
按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公厕运行管理和粪便收运处理。
落实好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关爱措施
这次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,环卫工人的作业量增长了一倍以上。环卫工人承担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日常环卫作业,包括清扫保洁、公共区域消杀等;另一方面是除了这些日常工作以外,还承担了疫情防控的应急任务,比如集中隔离点消杀、方舱医院公厕管理、医疗废弃物协同处置等。
落实好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关爱措施,首先是做好生产调度,通过轮休、调休、补休等措施。同时,加强人文关怀,落实补贴措施,帮助环卫工人解决实际生活困难。
——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处置——
目前没有发现因疫情防控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
“两个100%”:即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%全覆盖,医疗废物、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%全落实。
目前,全国医疗废物、医疗污水的处理处置平稳有序,没有发现因疫情防控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。
医疗废物“应收尽收、应处尽处”,基本实现“日产日清”
截至到2020年4月10日,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4吨/天,相比疫情前的4902.8吨/天提高了23.9%。4月10日,全国共收集医疗废物3701.8吨,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262.6吨,占7.1%。当日全国集中处置医疗废物3692.3吨(另外有收集的9.5吨,处置计入次日),平均负荷率为60.8%,涉疫情医疗废物得到全部及时转运处置。自2020年1月20日以来,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5.2万吨。
全国接收医疗污水的20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,均严格落实了消毒措施
随着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,武汉市医疗废物的产生量也已经从高峰的247吨/天下降到117吨/天,全国接收医疗污水的20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平稳,均严格落实了消毒措施。
—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——
确保今年底按时保质地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
今年中央财政拿出一百多个亿,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,并对去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支持。各地也在积极筹措资金,真金白银地投入。
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
这两年,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%。
严格标准规范,严格按照改厕质量的“十关”要求来推动,确保改一户成一户。
加强厕所粪污处理,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,不能随意倾倒或者直接排放,没有经过处理或者处理以后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的不能还田。
加强后续管护,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、管道堵了有人通、粪污满了有人掏。
——“无废城市”建设试点——
什么是“无废城市”?
“无废城市”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,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。
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?
通过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,制定无废商圈、无废饭店、无废公园、无废景区、无废学校、无废机关等创建标准。
限制生产、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、塑料餐具,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,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范围。
全面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,推动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运用。
率先落实垃圾分类要求,推动资源化利用。